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动态>详细内容

教研动态

谈谈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开放式提问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0-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提问是幼儿园进行教学的常用手段,提问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思维,帮助教师评价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戴维斯依据“答案是否确定”这一标准,把问题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类。在目前的幼儿园实际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封闭式问题居多,开放式问题少。如何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教师提问,并通过开放式提问形成师幼合作探究式的互动,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式提问的基本内涵及类型
  所谓“开放式提问”,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回答。
  1.理解式提问
  “理解式提问”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某一情景提出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例如,教师问:在《小红帽》的故事里,小红帽为什么一开始没有发现躺在外婆床上的是大灰狼?幼儿1:因为大灰狼穿上了外婆的衣服。幼儿2:因为大灰狼说他感冒了,所以声音怪怪的。
  2.概括式提问
  “概括式提问”指教师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自己得出某一结论。它通常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进行。例如,教师问:《天掉下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幼儿1:遇到问题别着急,先搞清楚情况。幼儿2:不要随便相信别人的话。
  3.探讨式提问
  “探讨式提问”指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自由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例如,教师问:杯子可以做什么用呢?幼儿1:装水。幼儿2:拿来浇花。幼儿3:拿杯口来画圈圈。
  4.移情式提问
  “移情式提问”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暂时抛开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教师问:如果你是小黄鸭,你会怎样做?幼儿1:我会很伤心地哭。幼儿2:我会请妈妈再做一个花环。
  二、开放式提问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1.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答案,幼儿普遍想说、敢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2.开放式提问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开放式提问答案多元,方便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例如:在《杯子真有用》的游戏中,当被问到杯子的用途时,幼儿多数回答“装水”、“装油”、“装沙子”。老师进一步提问:“除了做容器,杯子还有其他用途吗?”马上有幼儿想到:“杯口可以用来画圈圈”、“可以用杯子敲打出好听的声音”。杯子的用途从容器扩展到模具、乐器,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都得到了发展。流畅性、变通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3.开放式提问有利于给幼儿提供公平的应答机会
  开放式提问没有标准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这解决了封闭式提问中幼儿怕答案错误不敢回答、老师因担心能力弱的幼儿答不到点子上、耽误时间而更多提问能力强的幼儿的问题,杜绝了少数人回答多数人陪坐的情况,保证了教育公平。
  4.开放式提问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学习的机会
  开放式提问没有固定答案,一个幼儿的应答角度可以启发和拓宽其他幼儿的思路。例如:在《打扮小雪人》游戏中,老师问:“可以用什么给小雪人做鼻子呢?”一个幼儿想到用“小石头”,另一个幼儿想到用“胡萝卜”,还有一个幼儿受启发想到用“辣椒”,接着有幼儿想到用“网球”、“蜡笔”、“水龙头”……最终,孩子们共想出18种物品。如果说一个幼儿只能想到1~3种物品的话,那么,通过倾听同伴的回答,他发现原来可以用这么多东西给雪人做鼻子,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头脑中积累了更多创造原型。
  三、集体教学中开放式提问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要转变“教师主导课堂,重知识传授、轻幼儿主动探索”的传统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主动建构认知结构。
  2.提前准备、精心设计问题
  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预设一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难度适宜,让参与活动的幼儿都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要围绕教学主题,将幼儿思考的方向导向活动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当把关键问题写入教案,推敲问题提法,保证问题表述正确。
  3.提出问题后给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提问后留给幼儿的思考时间过短,幼儿的思路还没有完全展开就仓促应答,必然导致应答水平低下,甚至答非所问。教师应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时间,给予幼儿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和较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幼儿有更多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达到用“问”发散思维的目的。
  4.优化理答方式
  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回答,善于接纳幼儿的各种答案,并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当幼儿回答的方向正确时,教师应该少用简单的肯定和赞扬,如“非常好”、“对”、“你真棒”,多用具体性评价,如“你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同时,教师可以追问,鼓励幼儿详细阐述思路,如“为什么你这么认为呢?”当幼儿答非所问或回答不出时,教师要尊重差异,少用简单否定和自己代答的应答方式,可以尝试使用“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巧用点拨”等方法引导幼儿。
  其次,教师应鼓励幼儿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多个幼儿的答案相同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幼儿:“谁有不同的看法?”
  5.课后反思
  反思课堂提问及师幼互动效果,自问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设计的问题是否引起了幼儿的积极思考和表达?如果互动比较成功,那么经验和收获是什么?如果提问导致沉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是否还有更好的设计方案?教师应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提高开放式提问技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