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先行 时不可待——手足口预防小常识
幼儿的健康始终是幼儿园长期以来着重关注的问题,9月是手足口病的爆发期。学龄前幼儿正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为了守护幼儿的健康,我们要共同关注手足口病,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工作。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幼儿,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对称疱疹
疱疹:手足口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在手心、足掌心、口腔黏膜及臀部等处出现疱疹,其特点是从小米粒到绿豆大小不等,疱壁较厚,不易溃破,不发痒。80%的手足口病疱疹可同时出现于手、足、口腔等处,但有时也会单独发生在手心或口腔、臀部等部位。不过,若是单独出现的疱疹,而且疹子越小、数量越少时,往往提示手足口病重症,当引起注意。
疱疹出现在手足的部位,往往是在手心、脚心,很少在手背、脚背;而且一般是对称性出疹,即左右手、左右脚同时可见,很少只见于单侧。
发热:手足口病属于肠道病毒的感染,因此,发病除可见疱疹外,还有发热、精神状态较差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见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表现。
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其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患者发病后第一周传染性最强。
预防手足口 防护是关键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空气中飞沫、饮用被该类病毒感染过的食物水或接触了病人的黏膜疱疹液而感染的,因此,大家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预防工作:
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特别注意幼儿的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用肥皂洗手。带幼儿外出到公共场所时,难免会接触到污染物,建议家长最好随身携带免洗消毒剂或湿纸巾,能立即清洁消毒。
幼儿日常用品勤消毒
幼儿使用的餐具、玩具、用具等要清洗干净,煮沸消毒。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引发手足口病的EV71病毒对酸性物质有高强度的“免疫力”,一旦水源被EV71病毒污染,很容易出现手足口病流行,所以家长一定注意,不能给幼儿喝生水,不给幼儿吃生冷食物。
保持房间空气流通
家里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方面,空气中的病毒量会因此大量降低;另一方面,即使有病毒扩散,只要不达到一定数量,依然不会致病。
远离感染源
疫病高发期,应少带幼儿去公共场所,如市场、车站等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让我们共同帮助幼儿建立
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手足口病,做好预防工作,
为幼儿撑起健康的保护伞,
让他们平安、快乐地成长。
用户登录